标王 热搜: 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项目  餐饮  女性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  如何选择创业项目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  短视频  创业经验  企业微信营销 
 
瓷爱品牌招商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资讯 » 创业宝典 » 创业人物 » 正文

李开复:革新工场“早期”那点事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1  作者:365加盟网  浏览次数:710
核心提示:采访李开复那天,虎嗅看到他办公桌上放在茶杯旁的一本英文大部头居然是《BeABetterDadToday》。...

采访李开复那天,虎嗅看到他办公桌上放在茶杯旁的一本英文大部头居然是《Be A Better Dad Today》。

呵呵,李开复可不像是一个还需要学习怎么样当一个好父亲的人他平常在他微博上晒他跟两个女儿的温馨片段不少了。

假如要牵强附会的话,做革新工场的领头人(CEO)、或者早期投资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时候可能也算一种Dad角色?他需要不断学习?李开复的办公室是没锁的,他说这是革新工场文化中开放、和善的一部分。

2009年9月,革新工场宣告打造时,业界不乏质疑的声音。

李开复本人甚至在微博上点名对革新工场存在异议的易凯资本CEO王冉,期望电视台能请到他来参与节目讨论。

当时,王冉在他博客里对革新工场这个孵化器的异议焦点是:真的的创意创业人士是可以被评比、选拔出来的吗?真的的创意创业人士是可以被批量生产的吗?事实上,王冉们当时这两点担忧,在革新工场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部分验证。

但,当时不少人对工场想法的否定,也表现出当时国内对孵化器其实存在定义空白或认识上的偏差,在不少人意识形态中,孵化仿佛是把一个毫无创业经历与基因的人,生生培育和转变成一个创业家。

其实不是。

为何革新工场三年后能活下来,而且陆续募集到一期、两期USD基金与人民币基金,一是孵化器对创业人士的长成想起有哪些用途是放大、加速与催化、而非转基因工作,这在日常是可行的;其次,革新工场在实践中也当令调整了我们的操作办法,最主要的就是从携带创意找创业人士,变成了直接投资于创业人士。

事实上,眼下,更多的孵化器在国内打造。

而有了三年经验教训积累的革新工场,也就有了对孵化器与早期(投资)那点事儿比其他人多一些的怎么看。

所以,今天大家就请李开复来谈下早期投资与早期创业。

对创业人士的早期忠告1、20岁创业不太行李开复:国内目前有一种二十岁创业现象,不少人看到的是Facebook、苹果这类公司,都是由20岁左右的创业人士打造的,可是在中国,二十多岁的创业人士路会走得非常辛苦,如此是什么原因有3、第一,中国教育比较单一,培育专才、比较难培育出全才,学生年代非常难在财务、商品、交流上均有建树。

第二,美国是鼓励做事是追随我们的心,而中国还是重视先把书读好将来再说。

第三,就是中国的网络江湖化紧急,3Q、小3大战层出不穷,一个刚毕业不久的人非常难去交战。

可以看到在过去这10年,中国网络上市公司当他们创业时的平均年龄是33岁,上市的时候呢已经接近40岁。

在孵化的过程中大家也发现成熟创业人士的成功率要高出第一次创业人士4至5倍。

外部以为大家找一批二十岁的人,然后把他们培培养创业人士、企业家,事实上大家也觉得这个方向是走不通的,也并非工场合做的事情。

而且毫无疑问,将来大家成功的案例绝大多数不会来自年轻的初期创业人士。

当然大家还是比较想做培养者。

通过演讲、活动或者是培训帮助那些第一次创业人士。

2、以革新工场的失败案例为例,来看早期创业人士容易失败在什么地方李开复:在革新工场投资的50多个的项目里有4个清盘了。

一般最大的问题是在实行力上,实行力和专注应该是捆绑在一块的。

不专注表目前聪明人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愿舍弃,而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其实这个年代是精益创业的年代,就是先把一点做精,再慢慢的推进商品进步,做减法要比做加法愈加合理但聪明人总是是喜欢做加法。

第二个失败是什么原因,我感觉是开创者过于技术而不够专注用户需要方面。

所以,假如太技术了大家就不会再投了。

大家有一两个项目陷入了如此的陷阱,开创者总说这个技术有多棒,但变成了技术要找用户,而不是用户需要来找技术,最后没解决用户的需要和痛点。

第三个问题,是创始团队太单薄。

最完美的创业团队应该是两到三个人,是长期的熟识、信赖并互补的。

可惜,创业团队极少有这么完美的情况。

现实总是是什么样的呢?创始团队可能刚刚认识,或者是大家撮合,或者他们为了得到大家的投资立刻去找一个搭档。

假如没充分的信赖,导致开创者的摩擦,或许会传递给团队一些不好的信息。

除此之外股份不公也会会是个问题。

还有就是开创者的成长不可以匹配企业的成长,有时一个好的创业人士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经营者。

关于早期投资1、李开复眼中的革新工场之独特说到革新工场与美国其他孵化器或类孵化器有什么不同,李开复在玻璃板上画下这么一张图。

其中,Y Combinator(YC)与PnP是美国两支著名的孵化机构,而Andressen Horowitz与Ron Conway则是两位著名的早期投资人。

标勾号之处,是李开复觉得各家拥有的能力与要点,标大拇指的,是他觉得革新工场特别拥有的优势。

当然,这只代表李开复本人的怎么看。

虎嗅把这张图放在这与大伙推荐下。

大家特别问到,为何著名的孵化器YC只做种子而不做VC,李的讲解是YC创建者Paul Graham个人风格使然,他仅仅喜欢孵化而非投资,他觉得如此也不会有利益冲突状况,可以对所有项目同等看待。

2、革新工场历程过初期的窘迫,自谋自划模式已退休李开复: 在革新工场50个项目里,一半项目大概是大家自己去找来的(包含携带点子找创业人士,或者去找创业人士商量点子),一半是创业人士携带点子找大家的。

大家目前不会想携带点子去找人了。

早期会有,但当时是逼不能已,由于初期没创业人士(会想)来找大家。

做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一是忙不过来,还会有潜在的利益冲突(LP会感觉大家是在把左侧口袋的钱放到右口袋),所以我感觉还是要专注的做投资,这就意味着大家要真的的创业人士来接替大家作为创业人士和创意者的角色。

所以这种模式就退休了。

其实这种模式是不好的,当时就意识到或许会有优势和弊端,目前看着缺点更多,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创业人士本应该把点子当成我们的baby,但目前仿佛是接其他人硬塞给他的任务一样,虽然初期大家以这种方法做的六个项目都找到了好的CEO、也进入到了新一轮筹资或回收的阶段、成功毕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是靠谱的,由于这消耗了非常大的资源,找这种模式CEO的时间远超越找一个创业人士。

但当时有肯定的无奈存在,所以也无法。

若是大家的点子,股份是会高中一年级些。

但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停止。

2011年年底的《商业价值》,曾报道过革新工场初期模式的窘迫:李开复了解他们需要用(革新工场出创意)如此的方法做出几个成功的商品,才能吸引外部VC和成熟创业人士的关注和认同,但这种早期思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几个开创者在饰演投资者、孵化者角色的同时,还要亲历亲为的作为商品经理参与到这类项目中去。

这种创始团队分饰多重角色的模式让效率变得低下,以至于刚开始革新工场留给外面的印象就是一群有经验的人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过家家,那时候的革新工场更像是一个有着好几条商品线的工场而不是纯粹的投资机构。

这种定位和模式上的痛苦纠结也成为其后创业第一年里革新工场的主旋律。

业务碰壁加上资金到位的缓慢困难,让革新工场在成立3个月的时候士气跌到了谷底。

那个时候革新工场实在是太苦了,发薪资都成了困难,开复我们的钱就不需要说了,连汪华等人我们的钱都快拿光了,一些职员实在扛不住就忍痛选择了离职。

革新工场COO陶宁事后回忆道。

的确,创业的前3个月就是不断地碰壁,到了2009年的十月底点心和豌豆荚这两个内部项目启动,这类项目开始做到肯定规模了我就尝试去筹资,不少人说感兴趣,但都在观望,无人想投资,所以那个时候确实有的运作困难。

李开复说。

李开复回忆说:第一年投得极少,大概10个项目左右,后面两年大概是每年20个左右。

由于起初不少创业人士并不信赖大家,顶尖创业人士不会入住,以至于当初大家去主动拜访的时候,创业人士会觉得大家没什么投资经验,基金规模也小,甚至在最初时,大家一分钱没,资金都还在募。

刚成立时,大家只有一千五百万美金的投资承诺,就是郭台铭、柳传志他们的资金,而且这笔钱也是等七八个月才到账的,而第一笔基金一亿多美金更是花了一年多才募集到账。

最开始甚至是从我一个人的账户取钱发薪资。

其实外面对于大家是一个逐步信赖的过程,刚创立的时候时,媒体和工程师在关注大家,一年后大家才获得了创业人士的信赖,做了两年大家才获得VC的同意,目前国际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也开始认同大家了。

3、对占大股与山寨工场非议的回话前不久,李开复在微博上主动回话了业界对革新工场占大股的说法:革新工场共投50个项目,平均占股17.6%,有的已投2-3轮,所以每轮平均占股更低。

李开复:占大股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业界是一直有,到近期还存在,但没那样紧急了,主如果由于投资这事变得更透明化。

大家也帮助出版过《为何要投资你》等书让大伙更知道天使投资。

更多天使投资的条约需要进一步合理透明化。

对抄袭工场的说法,我感觉是对大家的不知道。

大家投的绝大部分项目是基于中国用户需要所创办的,起步点不是基于海外某一个成功的项目。

当然假如你明明看到一个策略可以解决用户强大需要,(你去参考)是可以理解的,在参考的过程中,也并非把所有些细节抄袭过来。

有的人不喜欢听我讲微革新,那我换个词好了,用精益创业吧它的意思就是先针对一批用户解决一个问题,看它是不是可能飞速的叠代。

我想说,没一个中国的公司永远是靠抄袭成功的,一个真的成功的公司对用户的需要肯定是足够专注、信仰的。

还有就是实行力够不够强,嗅觉灵敏度够不够好。

4、早期投资须有助人之心,侵略性强的人不合适做天使李开复:我感觉早期投资的角逐其实并不激烈。

说实在的,大家投资的项目,它们基本上没去找过别的基金与天使我感觉可能是每个开创者其实都有一个合适他的天使。

当然,有的创业人士明显就是大家三顾茅庐的,譬如唐彬森,在评估社交游戏的时候大家感觉他非常厉害,想尽方法和他接触。

在美国,你会发现美国的早期投资者都是朋友,由于在美国,早期投资根本谈不上不少角逐。

由于真的做早期投资的人,都是抱着助人的心态,假如你抱着想把对手打死的心态,那你其实更合适去做公司。

侵略性强的人不太合适做天使,所以大多数天使都是比较平易近人、事业已经达到了肯定的程度,甚至不是为了钱去做这类事情。

所以没耐心的钱,大家也不会吸收。

目前革新工场的基金平均下来是10年加2年的。

这大概是早期基金的平均值。

但大家在募人民币基金的时候,就发现国内的投资人不太理解10+2的定义、甚至更短一点的时间都比较难理解。

目前不少PE打包成5年私募,期望获得短期回报,这不是大家想做的,还有一些富豪想用我们的能力与资源给创业人士加分,大家也不想找如此的LP,大家期望找的是放权的、有耐心的投资人。

革新工场收的是标准管理费。

那就意味着大家的薪资比较低,短期大家没钱给职员,大伙看长期回报。

在工场的人,都不是侵略性非常强的、短期需要挣一大笔钱的人,但你会发现革新工场的人非常热爱他们的工作,坚信大家做的事有价值、而且乐在其中。

目前大家投资团队有几位有着10年以上的投资经验的,绝大多数是商品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背景有做商品的,有做剖析师的,有做记者的,也有大公司BD的。

5、到了B轮,革新工场的竞争优势就不明显了李开复:种子轮是大家的优势,A轮还是有肯定的竞争优势,但到了B轮大家的竞争优势就不明显了,假如大概,大家会投一点点,B轮需要像红杉之类的基金。

我的理念是,创业公司需要什么钱要基于创业人士的需要,我觉得在B轮的时候,公司会需要中后期能力非常强的VC来带领,譬如引导他们走向上市,大家没这方面非常强经验的合作伙伴,所以不想妨碍创业人士,大家期望愈加专注一些。

注:继第一支1.8亿USD基金后,革新工场最近又成功募集了1.48亿USD的资金。

这只不过该基金的第一轮募集,此前曾有消息称本轮募集额或许会达到3亿USD。

目前其所投的50个项目中,4个项目清盘,17个项目获得A轮筹资,包含魔图精灵在内的两个项目被回收。

李开复说,近期还会有被回收案例发生。

 
关键词: 创业人物
 
[ 创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创业资讯
点击排行
58创业加盟网 - 招商加盟,加盟好项目,小本创业,2020最有前景的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