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跟一位朋友在聊信息互联年代哪种业态是比较有生命力的,他就强烈给我推荐了一种商业业态。
在他家小区楼下有一家美容美发店,实体门店不大,加上负责做菜的老板娘,也就只有五六人。
但这家店却已经在那里屹立了10来年,任凭商铺租金、人力等各种本钱涨了一轮又一轮,周围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它岿然不动。
据了解,老板还凭着这家美容美发店,在深圳买房买车了。
如何做到的呢?他就跟我介绍,说刚开始去美容美发店的时候,老板期望能互加微信,每次理完发就发红包付账。
之后老板就会依据他发红包的时间记录下他理发的频率,然后依据频率,譬如一个月、两个月来发一次微信跟他寒暄下,顺便问他近期需不需要去理发,可以预约时间段,到时就能不需要等了。
另外,老板还会告诉他,假如携带别的人来理发,还可以享受什么染发、烫发的打折等。
在微信还没问世之前,这老板也一直是如此做的,只是原来的方法是打电话、发短信、加QQ而已。
▲日常心催生社区商业2他说他住的小区并不大,辐射人口更不是不少,可这老板就能如此做起来,还活得挺滋润。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词社区商业。
这家美容美发店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能长久存活,并非孤例。
大伙想想家附近是不是也有那种好几年屹立不倒的店,譬如:有满足大家基本生活需要的菜肉店、小卖铺、餐厅、洗衣店;有提升生活水平的美容美发、面包店、咖啡馆、培训机构等;与提供休闲娱乐的花店、宠物店、母婴店等等。
这类扎根在社区、目的顾客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半径在3公里以内的店,所形成的商业形态就是社区商业。
过去,它们容易被忽略,而今天,他们开始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我为何这么说呢?3从商业角度来看过去,主流商业更多聚焦在CBD商业区,但伴随购物中心黄金十年的过去,城市中心型商业趋向饱和,地区型商业格局也基本确定。
这个时候,社区商业就慢慢走到前台,成了一片可以挖掘的新蓝海。
从买家角度来看有数据显示,人均GDP超越3000USD时,伴随交通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大家生活方法的改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城郊化,这个时候商业业态也将从城市中心商业转变为社区商业。
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占据了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70%,而现在,在中国整体水平还不足30%。
这也说明,社区商业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进步潜力。
▲社区商业进步的不同形态事实上,万科、阿里、全家等企业都在眼馋着这块蛋糕,并且早就开始行动了。
在这类专业连锁品牌的参与下、在网络的冲击和影响下,社区商业所充斥的不再只不过传统的夫妻店,反而产生了不少新变化。
那样,到底新在哪儿呢?4第一,他们更看重用户关系。
城市中心商业的消费特点总是是一次性消费,譬如你今天去那个商场吃了火锅,明天就会想着去吃浙江菜,而不会总是重复去一家店。
但你家楼下的茶餐厅,你可能已经去了N次了。
这个时候,你就是这家茶餐厅的超级用户,粘性很高。
这就是社区商业用户的常见特征。
社区商业要遵循的推广重点是去提升用户黏性,从而形成重复消费。
刚开始提到的那家美容美发店走的就是这个套路。
▲社区生鲜超市丨钱大妈5第二,跨界的商业形态愈加明显。
在日本,7-11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社区商业代表:跟其他便利店一样,7-11主要也是卖平时生活用品,而且品类繁多;除去产品外,7-11还会卖不少熟食,包含速食、饭团、关东煮、咖啡等;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它很多的服务,从水电费缴纳,到购买电影票、飞机票、景区门票;再到复印打印、考试报名、代买保险、寄送快递,甚至是照看孩子、进行ATM取款,7-11无所不可以、无所不包。
7-11所满足的就是小区居民的平时刚需,由于居民的需要是极其多样性的,所以社区商业的跨界特征也愈加明显。
目前,像全家、华润Vango等便利店品牌,也都出现了餐饮零售化、零售餐饮化的趋势特征。
另外,目前不少大城市住宅区集中出现了不少的风情商业街。
以深圳为例,包含了由政府投资改造的海上世界国际夜店街、西丽366大街等;还有由房产商塑造的万科城风情大街、格澜郡风情商业街、中航风情商业街等等。
这类其实都是跨界经营、达成商业生态融合的代表。
6第三,更看重体验式消费。
大家都了解,社区是与人衣食住行最接近、也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生活单元,更是网上购物环节中物流配送的最小单元。
由于最后一公里的限制,也由于线下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社区商业反而变成了受网上购物冲击最小的范围。
这正是传统商业逆袭的机会。
一方面,大家可以在线下通过店铺提供极致的服务和体验,从而构建起线下运营壁垒;其次,也可以通过线上去采集和剖析顾客信息数据,进行简单的产品买卖,从而节省库存等本钱。
这也是不少母婴店所采取的经营方案,还有大家之前介绍过的宠宠熊,也是这样。
▲最后一公里直达用户限制不少7第四,线上线下结合得愈加紧密,催生了新的懒人经济。
给大伙举几个例子:京东物流早在几年前就宣布和全国15个城市的万家便利店合作,为买家提供下单后一小时送达的物流服务,像沃尔玛等超市也会提供几公里内的免费配送上门服务;再譬如采取半成品配送模式的生鲜电子商务层出不穷,譬如订菜网,还有我之前介绍过的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
还有不少其他崭新的商业模式,包含代购跑腿公司、社区交友APP,还有一些转型的家政企业。
譬如荣昌洗衣(e袋洗),还有e家洁都混得风生水起。
其中e家洁模式值得研究,它号称是家政范围的滴滴打车,有家政需要的用户可以通过e家洁APP,基于手机LBS探寻社区附近的阿姨,并查询这类阿姨的基本信息和评价。
总之,新的用户关系、新的商业形态、服务体验的加大、与线上能力的应用,正在将原本那些可有可无的消费需要,转化成具体的市场商业机会,而这类也会进一步刺激社区商业的进步。
对于社区商业将来的进步潜力,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