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NG VR开创者周流2016年成为VR范围的爆发年,无论是公司层面还是资本层面,都对VR产业给予厚望。
但到了现在,痛点还是那个痛点,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不同于市面上大部分VR范围的创业公司,试图用技术驱动解决VR眩晕这一痛点。
国内这家创业公司LONG VR,却想用商品驱动在同质化市场中寻求差异化角逐。
由于靠技术在中国寻求突破的几率比较小,反而内容方面更具潜力,LONG VR开创者周流说道。
一年VR天使投资人,后进军VR范围创办LONG VR周流11岁跟随妈妈移民到加拿大,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波士顿工作,在MIT有4年的创业经历,最后在在杭州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回到中国。
在创办LONG VR之前,周流曾做过一年的VR范围天使投资人。
亲身历程国内200多个VR创业投资项目后,最后让他认可的却只有2个项目。
这次的投资历程也让他对VR范围有着更深的理解。
他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在看了200多个创业投资项目后,看清楚了不少事情,一是愈加深谙行业进步情况,二是拥有其他人洞察不到的动态和信息。
他所谓的了解不少事情,大概是在作为创业人士和投资人之后,更能站在产业内看到不同的场景,对商品、团队、开创者有更深的琢磨。
相比于其它创业人士而言,周流更了解资本运作和资本想法,在策略选择上更具优势。
所以,周流创业非常快形成了一个套路:做什么范围先以投资人的身份进来,把道路和方向全看清楚之后,再出来创业将更稳妥。
之后研究了买家心态后,创办了LONG VR,该商品主要用于解决VR头显容易产生眩晕的问题,除搭配手机用,还为用户提供上千个VR内容。
有舍才有得,创业更是这样VR讲究的是交互感、沉浸感,但需要一个要紧的首要条件是在不晕的状况下,前两者才变得更有意义。
所以VR痛点在于,第一要解决的是不晕,第二才是沉浸感和交互感。
以现在的技术和硬件承载能力,三者兼顾是办不到的。
而国内一些比较靠前的VR公司如暴风、大朋、蚁视、乐视等VR头盔的FOV视角一般在120左右,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是很好,但这也意味着手机陀螺仪将被很频繁地调动。
而因为现在中低端手机陀螺仪的刷新率不够,用户看到的内容将出现延迟现象,一旦延迟就会产生眩晕感,所以这种头盔的受众也将缩至高档手机用户人群。
所以,LONG VR在商品策略选择上有肯定的取舍,其抛弃更好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先解决用户不晕的问题。
把沉浸式软件界面砍掉,只做2D交互。
镜片的FOV视角减少至75度,从而减少眩晕感。
如此一来,用户人群将全方位覆盖到高、中、低端手机用户群。
75度是团队保证用户不晕的首要条件下还有肯定沉浸感的最佳节点选择,假如再低,沉浸感不好,用户的体验也将大优惠扣。
周流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商品前期曾做3000多个用户测试,抱怨晕的不到10个。
周流还表示,LONG VR追求用户的留存率,且商品对双眼没太大的伤害,400度近视以内的用户都可以放心用这款商品。
另外,在内容方面,LONG VR为用户提供3D电影、风景、美女、惊悚等国内外1000多个内容。
但这类内容,周流和团队也进行一些筛选和过滤,画面切换特别快的内容将被砍掉,总之都是围绕保证不晕体验来做软硬结合的商品,所以,这也是周流口中LONG VR的定位是一家商品驱动的公司,而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
VR真的大爆发前夜,占坑非常重要VR创业包括内容和技术两个方向,一级市场觉得,技术或许会在将来的一到两年内进步成熟,之后会进入内容红利年代,而在国内VR内容方向更具潜力,大概为公司和创业人士带来可观的收益。
在VR范围,现在的情况是这个行业到底如何演变,参与者心里其实没谱。
而离VR产业爆发实质还有2年左右的时间。
周流觉得,凡是做内容平台,不筹资做行业应用的,没钱赚又没顾客买单的基本熬不到爆发夜。
而2年后再做内容平台却又晚了,所以今年是选择做内容平台创业的最好窗口期。
但现在的行业近况是,内容平台方面并没好的盈利模式,现阶段只能靠卖硬件赚钱。
所以周流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LONG VR的方案是做内容平台的同时,坚持我们的硬件路线。
现在LONG VR已经在北京三里屯soho、新中关、五道口等四家线下体验店进行售卖。
由于商品的价格只有149元,价格上比较容易让用户同意,周流的用意也是想通过这款基础知识级的商品打通14线城市的用户,在用户的基础上过渡到更高档的商品。
内容上,将来公司将成立内容制作部,着力把内容聚合后分发到用户手上。